AI Mode (AI 模式) 下,頁面的 SEO 結構化一定要做嗎? 建議做哪些?

無論是 AI Overview ( AI 摘要 ) ,或是各國陸續開放中的 AI Mode (AI 模式) ,SEO 專家們、網站經營者擔心的都是如何讓自己的網站能被 AI提及。從2024年起,國內外各種研究跟討論就沒停止過。

Sharing 團隊也持續關注這些資訊,畢竟 Google 官方也不公開相關演算法。不過如果您能了解大多數 AI 讀取網頁的流程,那麼不管專家們怎麼猜測、AI 之後怎麼發展,您都可以事先做好準備。
強力推薦可以立即執行,多做也決不吃虧的事 - 頁面結構化。(它不是 AI 第一個讀取的順序,但是它是一個重要的補充資訊。)

目錄

AI 如何讀取您的頁面

既然都希望 AI Overview (AI摘要)、AI Mode (AI 模式) 引用您的網站,那首先當然要理解 AI 如何讀取我們的網頁。

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問 AI “本人”了。

這邊直接給出 GPT、Gemini、AI Overview 的綜合答案。(您也可以試著自己問看看)

當我 (AI) 在「爬取」或「理解」一個網頁時,其實並不是像瀏覽器真的去抓取網頁中的每一顆像素,而是依照「效率最高、資訊最有價值」的優先順序來解析結構化與半結構化內容。以下是我 (AI) 會採取的實際流程與優先順序:(以下整理過各家流程參考,並非 AI 對話直接貼上)

第 1 層:快速掌握主題 (不讀內容前,先理解「這頁在講什麼」)

1. 網址(URL)語意

  • 是否包含關鍵詞(如 /osaka-aquarium-tickets)
  • URL 結構是不是階層式(可推測分類,像是:網域/seo/oooo)

2. <title>(最重要,SEO核心)

  • 網頁主題、SEO意圖、品牌

3. <meta name="description">

  • 官方摘要,可判斷核心內容方向與用字風格

4. 標題層級(H1、H2…)

  • H1 = 主題
  • H2 = 主要段落架構(看完就知道這篇在講什麼)

( 前四點就是 SEO 基本功在做的事。其他 SEO 文章會提到,這邊不再特別細說。)

第 2 層:抓重點內容塊(比逐段讀更快)

5. 結構化模組 / 特殊區塊 

  • FAQ、重點摘要(Summary / Key Points)
  • 表格、列表、比較區塊
  • CTA 區塊(判斷轉換目的)
  • Cards、章節導覽、步驟流程

( 這邊不是指 Schema 的結構化資料,而是內容中整理過的資料,用表格、清單等方式來呈現的資料。)

6. 首段與最後一段

  • 首段通常是前言/定義/痛點
  • 最後常包含結論、CTA、品牌價值

7. 內文語意 + 段落邏輯

  • 若需要深度理解才會逐段讀內文
  • 會判斷是否有關鍵資訊、數據、引用來源

( 以上也是 SEO 寫作者們都在做的事,文章裡面填好填滿是基本功。)

第 3 層:語意理解與 SEO 提取及更深入的輔助訊息

8. Schema.org 結構化資料

  • Article、FAQ、Breadcrumb、How-to、Product…
  • 直接取得作者、日期、FAQ內容(非常精準)

 ( 本篇主要重點,下面段落會有說明。)

9. 內部連結結構

  • 網站資訊架構、內容群集

第 4 層:非必要但有用

10. Open Graph / Twitter Card

  • 標題、描述、縮圖(社群意圖、品牌感覺)

11. Canonical / Hreflang 

  • 是否為主要版本
  • 是否有多語系策略

12. 圖片 Alt、Caption

  • 是否提供額外語意
  • 是否有 SEO 功能

( 這部份 Sharing 大多有內建或是提醒要填寫。)

AI 讀取網站資訊的順序

 

結構化主要讀些什麼?什麼時候讀?

當內文長、難讀、資訊分散時,結構化 能快速幫抓重點資訊,效率高。

當需要做 SEO / SERP 功能分析時

需要「高精度、可直接抽用的資料」時

  • FAQ → 直接拿回答
  • Product → 價格、庫存、評分
  • Event → 時間、地點
  • Article → 作者、發布日期、修改時間
  • Breadcrumb → 網站架構、語意位置

 Tips:要注意的是,Google 官方有提到:「結構化資料可協助 Google 瞭解內容,但不能取代內容。
所以,您做的結構資料,必須與內容符合。

 

以 AI Mode 情境下,建議優先做的結構化

結構化的種類非常多,建議必做的項目依序是:

  1. Article 文章 (Article、NewsArticle、BlogPosting) 結構化 → 最基本,只要是文章都需要。 
  2. FAQ (FAQPage) 結構化資料 → AI 直接回答
  3. HowTo → AI 步驟教學
  4. Product (電商必用) → AI 購買建議
  5. BreadcrumbList (導覽標記、麵包屑) → 告訴 Google 網站層級結構,大型網站 / 部落格的"分類"非常重要
  6. LocalBusiness 有機會提升在詢問地區類服務問題時,商家的曝光
  7. Organization / Person 告訴 Google 你是誰、品牌所有資訊
  8. Event 如果您經常辦活動、課程、展覽、演唱會
  9. AboutPage / ContactPage 告訴 Google 這是真實企業,有助提升 E-E-A-T (信任度)

其中 FAQ (FAQPage)、HowTo 這兩項結構化,在過去 Google 官方已經更改 SERP 曝光的條件,所以幾乎很少看見了。但隨著 AI 搜尋影響整個搜尋生態,這兩項結構化的重要性,反而是大幅上升。

不過,也不要為了 AI 引用而去硬塞這些結構化在網站中,例如您的主題是在介紹十款桌子比較,那可能不太會有 HowTo 步驟教學的使用場景;如果您是在教一款桌子的組裝步驟,那就可以搭配內容來使用 HowTo 結構化。

 

重點問答:

Q:AI 讀取網站時會先看哪些東西?

AI 並不是逐字讀完整頁,而是依「效率與價值」排序解析:

URL → Title → Meta Description → H1/H2 → 結構化內容區塊(FAQ、表格等)→ 首尾段落 → 內文語意 → Schema.org → 內部連結 → 其他標記(Open Graph、Alt、Canonical等)。

Q:為什麼結構化資料 (Schema.org) 對 AI / SEO 這麼重要?

因為 Schema 是「高精度、可被直接抽用的資料」。

AI 可以直接從 FAQ、HowTo、Product、Article、Breadcrumb 等 Schema 中讀到答案、價格、步驟、作者、日期、網站架構等,效率遠高於讀內文。

Q:AI 什麼時候特別依賴結構化資料?

當內容很長、資訊分散、需要高準確答案、或要做 SERP 功能分析時,AI 會優先抓取結構化資料,比逐段讀內文更快、更準。

Q:哪些結構化資料是 AI Mode / AI Overview 時必做的?

建議優先順序:

Article(基本) → FAQ → HowTo → Product → BreadcrumbList → LocalBusiness → Organization / Person → Event → AboutPage / ContactPage

其中 FAQ、HowTo 在 AI 搜尋時變得非常重要。這幾項我們會再增加 Sharing 後台的操作教學文章。

Q:可以為了 AI 暴力塞 FAQ 或 HowTo 嗎?

不行。Google 官方明確表示:結構化資料 ≠ 內文替代品,必須與內容一致、符合使用情境。

如果題材本身不適合 FAQ / HowTo,硬塞反而無效或被判低品質。

 

結論

結構化不是 AI 第一時間讀取的元素,但卻是 AI 與搜尋系統「準確理解、直接抽取」資訊的關鍵橋樑。當內容冗長或需要高精度答案時,Schema 能把重點變成可被機器直接使用的資料 (如:FAQ、HowTo、Product、Article 等) ,大幅提升可見度與引用率。請務必落實並維護結構化,讓 AI 與 Google 都能更快、更準地抓到你的價值。